网站首页 | 学校首页 
 
 
  榜样集体
行走在“寻根”路上——访我校“重走办学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
2018-11-12 11:17 朱亚菲 赵子涵 王宁宁 李艺璇 

从1948走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栉风沐雨,薪火相传,已经走过了70年的风雨历程,文脉绵长而厚重。

在迎来学校70华诞之际,由文化传播学院郭雅琴、李子莹、樊雯静、岳一凡组成的“重走办学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在学校档案馆馆长徐朝钦的带领下踏上了“寻根之旅”,以敬仰感恩之心追寻我校的办学足迹,用笔墨和镜头呈现学校的辉煌历史。

实践团于今年7月6日冒着酷暑整装出发,南下宝丰,东进开封,北上济源,西赴荥阳,走管城、金水,访文北、文南……对学校历史上十多处办学地进行了寻访和拍摄,发回了十余篇图文并茂的系列报道,引起校内外强烈反响,为建校70周年献上了一份厚礼。

校庆带来实践机遇

“山云蒸,柱础润。”巍峨建筑,苍莽傲立,大厦巨栋,皆始于础。如果说础石是一座恢弘建筑之基,那么校史就是一所大学傲立于世之根。校史是前人用心血凝结的日久弥坚的丰碑,更是年轻一辈应该用景仰之心苦苦追寻的“根”。

“重走办学路”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指导老师、学校档案馆馆长徐朝钦说,我校的“根”从有形方面来说就是学校的两大源头——1948年在郑州东大街孔庙建立的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和同年在宝丰县杨老庄创建的豫西行政干部学校;从无形方面来说就是半个多世纪以来在我们学校血脉中一直流淌着的绵绵文脉。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诞生于孔庙,深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诞生于解放战争的烽火中,是共产党创办的一所革命大学校。可见我校强健的肌体中早已融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和中国革命文化的红色基因。从1948走来,我校与共和国款步同行,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浸润下不断发展壮大。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校生存之“根”和发展之“魂”,“三大文化”协同育人已成为我校特色之一。

历史的绵长,文化的厚重,让心灵变得沉静而自信,在慢慢的了解中会让人渐渐着迷。身为校史馆解说员的岳一凡,听说在迎来建校70周年之际要组织开展“重走办学路”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后便立刻报了名。文化传播学院接受组建实践团的任务后,面向全院发出招募令,有近30人报名参加。经过数轮严格遴选,郭雅琴等4名学生脱颖而出。她们拍照、摄像、撰稿、编辑……各有所长,皆因对学校历史的那份痴迷和追逐而相聚在一起。实践团成员李子莹说:“在大学生涯中遇上了建校70周年,特别幸运,并能为学校做点贡献,特别有意义。”

为了能尽快投入到“重走办学路”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实践团成员出发前来到校史馆参观学习,熟悉办学历史,确定寻访地点,明确实践任务,制定活动计划。在这里,高新才校长向实践团授旗壮行,并勉励大家不畏困难,完成任务,使成员们深受鼓舞。带着校长的嘱托和全校师生的期待,实践团一行整装出发,踏上了“重走办学路”的征程。

困难难挡寻根步履

70年来,学校不仅数易其名,而且多次搬迁校址。历史上学校曾经的办学地多达10余处,仅散布在郑州市区的校址就有近10处,况且还有宝丰、开封、济源、荥阳等市外办学地。既然是“重走办学路”,实践团力图按照学校历史上的迁徙轨迹,走遍所有办学地和校址,寻觅在那里隐藏着的办学足迹和背后的故事。

然而,完成踏访任务并不容易,遇到的困难很多。首先,盛夏七月,酷热难耐,燥热的天气就是对实践团成员的极大考验。不过,团队成员并没有顾忌,更没有因为自己是女生而有丝毫退缩,就连身材娇小的队长郭雅琴,扛起拍摄器材来也是毫不含糊,一身虎气。其次,由于寻访地点较为分散,有些地方不通公交,还要携带笨重的拍摄器材,因而交通不便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她们挤公交,搭便车,有时由带队老师驾驶私家车前往,终于克服困难,完成了任务。

由于年代久远,世事沧桑,有些办学地已经淹没在历史的烟尘中,实在难觅其踪。比如在郑州市海滩街寻访时就遇到了这样的难题。据学校档案馆记载“郑州市立临时师范学校校址在郑州城北海滩寺”,然而海滩寺早已不存,只留下海滩街地名。虽然入户走访了一些年纪较长的老人,仍不能确定当年校址的具体方位,委实遗憾。有些校址目前已被其他学校利用,门卫管理严格,不经学校准许不得入内。可是,实践团寻访时正值暑假期间,无法与校方取得联系,因而入内寻访拍摄颇费周折。除此之外,由于对校史把握不准,实践经验不足,对某些校址建筑的拍摄有所遗漏,导致后期在微信公众号上推文和后期视频制作时需用素材不足。提到这些,队长樊文静至今仍后悔不已。

这些大大小小的困难无疑是对缺乏经验的实践团队的挑战和考验。然而他们披荆斩棘,一往无前,从克服困难中得到了历练,收获了知识和经验。队长郭雅琴说:“我们的收获,很多是困难带给我们的。”

实践团也是十分幸运的,她们得到了不少老师和社会人士的指导和帮助。作为实践团指导老师,徐朝钦馆长全程陪同队员们奔赴各地,对团队及成员们悉心指导,尽心尽责,正如樊文静所言:“徐馆长是一个非常有才华且极其认真负责的人,很多次都是深夜一两点了他还在回复我们信息,我在他身上学到了很多东西。”

原河南财经学院筹备组副组长、副院长侯恒教授愉快接受采访,为实践团讲述了许多“口述校史”;原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副院长李文国接受电话采访,为实践团提供了珍贵史料;学校党委宣传部部长武彩鸿、文化传播学院院长王长江等老师在一同赴济源中央第二干部学校旧址途中,与实践团队员们一路交流,就如何进行校史追溯提出许多指导意见;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闫新春、校办副主任卫春江陪同实践团一起赴荥阳原河南财经学院西校区寻访,并亲自担任现场解说,讲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档案馆副馆长苏靖亲自驾驶私家车陪同实践团赴开封河南大学寻访;文化传播学院老师陈志垠为实践团后期视频制作不吝赐教……学校两大源头郑州孔庙和宝丰杨家大院如今均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进入拍摄遇到一定限制,但实践团都得到对方特许,顺利完成采访和拍摄。

辛勤赢得广泛赞誉

从各个办学地寻访、拍摄归来,实践团并没有就此止步,她们又深入学校档案馆查阅历史资料,登门拜访老教师、老领导进一步核实有关史实,然后对掌握的海量史料进行梳理,对拍摄的上千张照片进行遴选,形成了10篇系列报道。自7月底至8月上旬在学校团委官微中连续推送10天,引起全校师生、校友、家长和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好评如潮。

不少教职工们在文章下方留言:“每集都认真拜读,很有意义。辛苦了!”一位干部留言:“精彩!翔实!回顾历程,信心百倍!”有职工表示,“寻根寻文脉,记史记现实。给我们每个人了解家谱的机会,非常精彩!”一位刚退休的老教授感叹:“非常好!期待着汇集成册,出版、珍藏。”

系列报道也给我校学生带来更深感触。一位在校生曾表示:“读史使人明智。实践团和学校真的很厉害,真心为学校感到骄傲!”有大一新生入学前留言道:“作为一名即将离粤赴豫的新生,看到此篇推文心潮澎湃,思绪万千,兴奋激动之情难以言表。与共和国同寿,并日月争辉!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我为你感到光荣自豪!”更有校友说:“原来学校的历史源头可以追溯到这么久以前,实地走访的同学们辛苦了!祝福母校越来越好!”

报道也获得了相关社会人士的关注。“作为学生家长,又一次了解了学校,很不错,孩子在这所学校很放心。希望孩子在这所学校茁壮成长,也祝愿孩子的学校越来越好!”报道不仅得到学生家长关注,同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馆长徐警武也留言说:“这个系列做得真扎实,厚重内涵必载入校史。走出封闭的象牙塔,主动融入建校大事,以史育人,以文化人,是多赢的成功之作!”

大家的由衷赞赏和热情鼓励,使实践团深受鼓舞,信心倍增。他们马不停蹄,夜以继日,把暑期社会实践中拍摄的大量素材,制作成《从一九四八走来》校史专题片,为即将到来的建校七十周年献上又一份大礼!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