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党史校史故事
从档案视角挖掘和传承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追寻红色校史的探索与实践
2021-12-02 09:17   校史文化研究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指出:“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历史无声,档案有痕。中国共产党波澜壮阔的百年奋斗史,留下了灿如星海的档案记忆,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文化宝库。常言道:“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作为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一所大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半个多世纪以来筚路蓝缕,风雨兼程,薪火相传,如今已经走过70余年的风雨历程。校史中蕴涵着宝贵的红色基因,留下了珍珠般的档案记忆,成为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的精神源泉。

通过档案,对校史中的红色基因进行挖掘并加以传承,是档案人的神圣职责和光荣使命。近年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人在追寻红色校史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并付诸了艰辛实践。

一、校史中的红色基因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共和国晨曦微启的1948年。在中原解放的号角声中,诞生了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和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这便是学校的两大源头。此后随着共和国的脚步一步步走来,分别发展为河南财经学院和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两校于2010年合并组建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从此站上新起点,肩负新使命,以全新的面貌向新的目标杨帆启航。

1.解放战争隆隆炮声中诞生的豫西行政干部学校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馆藏实物档案有一份1949年1月17日出版的《中原日报》,该报第二版载有《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招生广告》。《广告》曰:“一、宗旨:本校以培养豫西区行政、经济、教育及其他民主建设所需之干部为宗旨。二、名额:第三期共招学员五百名。三、投考资格:不分男女、凡年满十八岁体格健康而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力者均可投考。四、学习内容:中国革命基本理论、现行政策时事、教育与革命修养。五、修业期间:暂定三个月毕业。六、学员待遇:膳宿讲义文具由学校供给,其余概归自备,但家境特别贫苦、学识优良者,本校酌情予以补助。七、毕业出路:修业期满根据工作需要与个人志愿由豫西行政主任公署分配工作,不愿工作者从便。八、报名日期:自二月一日起至二月二十日止。九、考试日期:临时规定。十、考试科目:国文数学、政治常识、体格检查及口试。十一、报名及考试地点:本校。十二、校址:宝丰杨老庄。校长 李一清;副校长 戴汤文。”

据文献记载,1948年中国人民解放战争进入全面进攻阶段。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移驻宝丰,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大野战军作战。同时,豫陕鄂区撤销,分别建立陕南区和豫西区。豫西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较早的根据地,负有支援战争、支援新区的光荣使命。要建设好豫西区,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的干部。于是,中共中央中原局决定由豫西行政公署创办行政干部学校。

同年7月,在中共宝丰县委、县政府协助下,他们将校址选定在宝丰城南5华里的杨老庄。8月份开始招生开学。学期规定为3个月。从1948年8月开始,干校共招生4期1500人,编为14个队。学员毕业时,研究班的学员大部分留校担任各队辅导员,其他学员由豫西行署分配到各地参加工作。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和中原解放区形势的变化,1949年5月干校迁往开封,先后更名为“河南行政学院”、“河南省人民政府干部学校”等,于1955年迁至郑州,次年改称“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1984年与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合并为“河南省政法干部学院”。

2.为支前而搬迁的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

据档案记载,1948年10月22日郑州解放,社会趋于安定,各业百废俱兴。在此形势下,“郑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改建为“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郑州东大街孔庙。1949年9月,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与校址在海滩寺的郑州市立临时师范学校合并为“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1978年更名为“郑州师范专科学校”,1982年停止招生;1983年在郑州师专基础上建立了河南财经学院。

学校档案馆藏有一份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时期的《树立劳动观念经验总结》,封面上贴有编号为0645的“郑州市解放周年纪念文化展览馆品名签”, 所具时间为1949年10月。

该文开始第一段记述“本校创立于一九四八年十月……”,紧接着记述了学校为支前而迁校的过程。文章说:“今年三月间,政府号召动员支前。本校海滩寺校区拨归支前之用,令本校迁往张家门。本校奉到指示后,即动员全体师生在节约原则下,大家劳动从事迁移。当时教职员均能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劳动,将全校公私物品以及学生打地铺用砖40余块,于一日内搬运完竣。嗣经检查工作,全体师生都参加了劳动,并且均极努力。只有学生秦振生一人私自花钱,在途中雇用土车一辆运了自己的行李等件,受到群众的严厉批评,他也坦白承认自己思想的错误。”

该文还记载了学校的支前工作:“迁校后,开始了动员支前工作。全校成立了支前工作委员会。组织宣传队、秧歌队、慰劳队等做了多次的街头宣传、家庭访问,启发了民众从事劳动生产,支援前线,并做了多次欢迎及慰劳过境大军的工作。通过这一活动,同学的劳动服务观念又提高一步。接着市府发布了学生参加南下架子车运输队的号召,本校学生自动报名者有25人,结果全市挑选5人,本校膺选者4人。随着架子车运输队南下,工作了两月之久,其中李泰兴一名,曾记了特等功;冯兰亭一名,曾记了一等功。”

二、对红色校史的挖掘

作为学校档案管理和校史编研的职能部门,档案馆肩负着追溯和梳理校史、收集档案资料、建立校史馆的使命。在对学校的历史进行考证和研究的同时,探寻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和大学精神,也是应有之责。

1.千方百计,追寻散落的红色档案

在校史考证和研究过程中,除了对学校档案馆馆藏资料进行大量调阅、整理、编研外,先后到河南省档案馆、郑州市档案馆查阅、复制档案。2014年10月,派人到河南大学档案馆,查阅了1949年5月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迁往开封时,学员们撰写的《行军总结》等档案材料,见证了学校从宝丰到开封的过程,对部分档案进行了翻拍。为建立校史馆,档案馆向全校教职工、离退休老同志和校友征集校史资料,还从网上发现并联系回购珍贵史料。

2014年12月,档案馆在网上发现了一张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时期于1949年6月颁发的《毕业证书》,立即联系,密切关注。此后,该证书从湖南娄底流到北京,后辗转到安徽阜阳。经过两年多的跟踪联系,终于将该证书成功收藏,成为镇馆之宝。该《毕业证书》获得者为王孝丹,28岁,河南舞阳人。证书呈长方形,高29cm,宽33.5cm,用纸为姜黄色绵纸,有几道明显折痕,个别折角处已有破洞。采用彩色石印技术,双面印刷,十分精美。正面为宝石蓝单色印刷,印有“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毕业证书”和“1949”字样,还有豫西行政公署主任兼校长李一清的题词“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手书;背面是证书的正文,周边是由禾穗、五星和铁锤镰刀组成的彩色花边,正上方为毛泽东和朱德头像;内文为隶书,落款为“豫西行政干部学校”且加盖有篆文校印,内容为“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钤记”,署名“校长高芸生”、“副校长戴汤文”并盖有印章,落款时间为“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六月七日”。该毕业证书的发现和成功收藏,一方面从印在证书上的文化元素来看,映照了豫西干校由共产党创办的鲜红底色;另一方面它在湖南娄底一带被发现,进一步印证了学员毕业后南下的史实。

2018年5月,档案馆在网上发现一份原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首任校长李一清写给原江西省委书记赵增益的书信手稿。内容是:“增益同志:好久不见了,你好!关于晋东抗日游击队的历史,还要写一篇东西(题:从晋东抗日游击队到保六团),作为山西新军史的一个组成部分。我身体不好,右眼失明,不能完成这一任务。你在晋东抗日游击队时间较长,做了很多工作,拟请你挤出点时间完成这一任务。这是曾在晋东抗日游击队工作过的同志们一致的要求。文要求11月底完成,不知你能否安排?如何?请告。敬礼!李一清11月24日。”档案馆果断将其收藏。此后,又通过不同渠道,收藏到由薄一波题写书名的《李一清传》和李一清任晋冀鲁豫边区太行行署主任时期签署的《退休残废军人介绍信》《复原军人介绍信》及其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时期签发的《护照》等若干件革命文物。

2.千里寻访,追踪红色校史见证人

由于形势发展需要,1949年上半年,中央号召解放区抽调干部随大军南下。6月7日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第四期学员提前毕业,部分学员成为南下干部,像种子一样播撒在湖北、湖南、广西、贵州、海南等地,为当地的解放和建设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批南下干部究竟都到了哪里?这些校友如今是否安在?能否通过他们还原那段特殊时期的校史?这些问题一直都是档案和校史工作者的待解之谜。

通过查阅湖南出版社于1993年11月出版的《南下入湘干部名录》, 查到了王孝丹、王庆寿、端木长河、赵书策、贾中臣等近百位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南下入湘干部名单,其中部分人员的工作单位较为明确。比如,湖南省工商局端木长河、长沙市粮食局贾中臣等。

2019年12月,档案馆工作人员利用在长沙开会的机会,先后来到长沙市政务服务中心、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市委组织部、市老干部局、市档案馆、湖南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等单位走访,辗转找到原湖南省工商局局长端木长河老人。他1931年出生,河南省伊川县人,1949年上半年在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学习。他说学校的生活非常艰苦,伙食也很简单,基本以冬瓜、南瓜、豆芽菜为主,每天3顿都吃小米饭。吃饭时以队为单位用盆子打来饭菜放在地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虽然条件很艰苦,然而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充实的,人人都有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的劲头。

端木长河的老伴赵筱团也是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的毕业生,两人是邻村,也是同学。3个多月的学习结束后,他们被分配到中原支前司令部从事支援大军南下的工作;6月奉调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到汉口,被分配到华中支前司令部工作;9月被调往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工作。在过长江时,有人害怕去了回不来,于是开了小差。端木长河和赵筱团则相互鼓励,毅然南下。经过长途行军,他们来到湖南长沙继续开展支前工作。1950年支前工作结束后,他们接受组织安排,先后在多地多单位多个岗位工作,直到光荣离休。

离开长沙后,档案馆工作人员又去到衡阳县,拜访了已故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毕业校友王庆寿的后人。不仅了解到王庆寿的经历和事迹,而且带回了一批王庆寿的遗物和资料。王庆寿,1929年7月出生,河南内乡县人。1949年2—6月在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南下到湖南衡阳,在地区支前司令部供应科任会计。1950年2月支前司令部撤销后,先后任衡阳专区粮食局保管员,衡阳县粮食局会计股股长、副局长、局长,衡阳县委财贸部副部长,衡阳县计委副主任,衡阳县六中、二中校长兼支部书记,县体委主任兼文教办副主任、衡阳县政协专职常委等。工作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离休后仍热心公益事业,用微薄的工资资助了许多贫困家庭和学生,在他得老年痴呆后,存折上只剩下几十元钱。曾荣获“模范共产党员”“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十佳优秀老干部”等荣誉称号。2016年4月病逝,享年87岁。

这次寻访,还了解到长沙粮食局离休干部贾中臣仍然健在,辗转与他联系上。贾中臣1926年出生,1948年底在位于嵩县的伊洛公学毕业后,来到了位于宝丰的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随着中原地区的解放,他先后到漯河、郑州、新郑、驻马店和信阳等地开展工作。1949年初,他进入中原支前司令部工作。后来随大军南下,先在武汉的华中支前司令部工作,后辗转来到长沙,在湖南省支前司令部任科员。支前工作结束后,被分配到湖南省粮食厅。1958—1959年被派到北京粮食学院学习一年。后被派到长沙市粮食局工作,历任一仓库主任、调运站党支部书记兼主任,后任粮食局党委书记、局长、顾问,直到1985年10月离职休养。如今,他冬天在深圳女儿家生活,天热后再回到长沙居住。今年春天,档案馆工作人员在深圳拜望了贾中臣老人,送去了学校的慰问和敬意。

当端木长河的女儿端木兰获悉找到贾中臣老人的信息后,她回复道:“这些老革命是国家的宝贵财富。现在健在的人不多了,只有他们才能还原那段历史。贾爷爷当年是长沙市粮食局局长,是计划经济时期统管全市粮食调配的主要领导;我父亲也是一位在经济转型时期统领全省工商行政执法队伍、监管市场依法运行的主要领导。他们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都是兢兢业业,德高望重!他们都是从伊川走出去的,是咱们河南的骄傲!还原那段革命历史靠他们,更需要你们来收集整理。我代表我家老爷子深表感谢!”

是啊!他们这一代人把一生都献给了党和人民,为新中国建立和社会主义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是党和国家事业的功臣和宝贵财富。

三、对红色基因的传承

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纽带。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两大源头,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英雄的中国人民浴血奋斗,即将取得全国解放的时代背景下建立的,从建校之初就融注了鲜明的红色基因。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是学校精神的灵魂,弘扬和传承校史中的红色基因,是学校坚守初心,牢记使命,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的力量之源。

1.讲述红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

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诞生的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建设新中国急需干部而创建的一所革命大学校,是当年入校学员的革命起点。她的光辉历史是豫西区党委和行署乃至中原解放区史册上闪光的一页。

许昌市工商局离休干部左瑞池先生,当年曾在戴汤文副校长身边工作。档案馆先后两次驱车到许昌采访左老,听他讲述当年在宝丰杨老庄工作学习的情形,使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逐渐鲜活起来。1948年冬天,年仅13岁的他跟着豫西干校在他的家乡舞阳县招生的老师来到宝丰,在副校长戴汤文身边做通信员。根据他的经历采写的《一位十三岁少年的燃情岁月》一文刊登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年鉴》2017卷“人物”栏目。

2019年“6.9国际档案日”宣传周期间,档案馆邀请左瑞池先生莅临学校做客“校史大讲堂”,为师生作了题为《我在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工作的难忘经历》专题报告。他作为豫西行政干部学校见证人,在报告中讲述了当年干校的办学条件、组织架构、师资力量、招生规模、教学方式、业余生活、安全保卫等情况,以及干校从宝丰迁至开封的过程和进入河大校园后的一些基本情况。他深情地说,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是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诞生的,当年的学习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然而学员们的学习劲头相当高,他们都有学好本领将来建设新中国、为人民服务的理想信念。他勉励同学们说,你们身处这么好的学习环境,一定要好好学习,健康成长,将来担负起时代赋予你们的民族复兴大任,令大学生们深受教益。

档案馆在整理去世职工档案时,发现原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副教授刘汝镇的人事档案中早年《履历表》记载:“在部队立过‘小功’几次”,感到很惊奇,于是便约刘汝镇老师的遗孀郑以云老师来档案馆一叙。当郑以云打开小布包后,一件件尘封已久的奖章、纪念章、证书等物品让在场的人员震惊了,尤其是“淮海战役胜利纪念章”“渡江胜利纪念章”和由华东野战军颁发的“人民英雄”奖章,更是让在场人员油然而生敬慕之情。刘汝镇1934年出生于江苏靖江,1948年在盐城华中大学(军校)入伍参加革命,1949年分别在新华日报电台和苏南日报电台任译电员,随电台参加过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由于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出色完成军事情报译电、传输、保密、保管任务,为人民解放战争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被华东野战军颁授“人民英雄”奖章。他1954年转业到武汉市工作,1956年考取武汉大学,毕业后来到河南郑州三中担任外语教师,1976年调至郑州师范学校任讲师,后任河南财经学院经贸外语系副教授,1996年光荣离休。

他珍视荣誉,但从不张扬。从教三十余年,鲜有人知道他在部队的光荣历史和“人民英雄”身份;生活中他与家人也很少提及在部队的功绩。他做人做事十分低调,从不居功自傲。他对家人要求严格,家风优良,其家庭多次被评为郑州市“文明家庭”、金水区“五好家庭”。

档案馆采写的通讯《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生——记档案中尘封的“人民英雄”刘汝镇》登载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年鉴》2018卷“人物”栏目。2019年“6.9国际档案日”宣传期间,刘汝镇的事迹制作成展架在校园展出,引起了强烈反响。当年暑假期间,还组织了“寻找英雄”大学生社会实践团进行采访,制作了《人民英雄刘汝镇》专题片,进行广泛传播。

2.宣传红色人物,弘扬革命精神

学校早年的领导、教师和校友,不少都是身经百战的老革命、老战士,他们出生入死,矢志不渝,信念坚定,鞠躬尽瘁,为后世留下了精神榜样。档案馆在考证和研究学校历史的过程中,通过查阅资料和“口述校史”采访,也关注了校史人物,在他们的身上体现了那代人的精气神,体现了学校的建校“初心”,宣传他们就是守护学校的“根”和“魂”。学校档案馆将他们的事迹撰写成传记,登载在学校《年鉴》的“人物”栏目,并通过校报、广播进行宣传。

南征北战的红色革命家——豫西行政干部学校首任校长李一清。1908年出生,山西省昔阳县人;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积极参加爱国学生抗日救亡运动。1938年初创建晋东抗日游击队并担任司令员。1940年以后主要从事抗日政权建设,历任太行军政委员会委员、晋冀鲁豫边区政府民政厅厅长兼公安总局局长、建设厅厅长、太行行署主任。1948年随刘邓大军南下,任豫西行政公署主任。期间根据中共中央中原局指示,创办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并亲任校长。1949年3月当选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副主席。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武汉钢铁公司首任党委书记、总经理,中共中央中南局书记处候补书记兼计委主任、中南局书记处书记,邮电部党组副书记、第一副部长,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全国人大宪法和法律委员会委员。

忠心向党的地下工作者——河南行政学院院长王晓舟。1907年出生,河南省唐河县源潭镇人。自幼接受新思想教育,早年投身革命,于192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长期在白区从事党的地下工作。1932年前,他在陕西、湖北襄樊、河南唐河一带开展革命活动。1932年,中共地下党组织遭到破坏,他便开始了寻找党组织的流浪生活,足迹遍及河南、湖北、江西、上海、北平等地,最终于1936年与党组织接上关系。在长期革命生涯中,他历任中共唐河县委委员、方城县委委员、中共豫西南工委军事部长、豫西区第二专署专员等职。在解放战争中,他还一度任陈谢兵团开辟豫西根据地时的前委委员、豫西行政公署教育处处长等职。建国前后,先后任河南行政学院院长、河南大学行政学院院长、开封市副市长、中共开封市委委员、统战部部长。

由旧军人蜕变而成的革命者——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首任校长田丰,安徽省涡阳县人,生于1887年。1905年在河南豫正军当兵;1907年在北京武卫军当司书并加入同盟会;1909年任四川建昌镇绥远营提调官;1911年在四川成都任巡防军统部参谋。1916年因反对袁世凯称帝被迫逃至黑龙江,后又流亡广东。1928年参加北伐。1940年任豫、皖、苏边区联防委员会委员,正式参加革命工作;1941年5月起在宿东一带打游击,后加入新四军;1946年8月任苏皖边区参议会参议长;1946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10月任华东局干部疗养院院长;1949年任中原临时人民政府委员兼司法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河南省人民政府司法厅厅长,河南省人民法院院长、党组书记,政法委员会党组委员、河南省政法干部学校校长,河南省第一至第三届政协副主席。

从延安抗大走出来的坚强战士——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党委副书记银于申,1923年1月出生,河南省临颍县人。1938年参加革命工作,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陕西泾阳县安吴堡青年训练班、延安抗日军政大学、中央军委总政治部敌军工作训练队、延安军政学院、军委总政治部敌军工作干部学校高级班学习。1941年后,先后在延安总政、晋绥军区、东北民主联军、东北军区、第五十军等参加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1948年辽沈战役期间立大功一次,被东北军区授予“艰苦奋斗奖章”。1949年后,先后在第五十军167师、第五十军政治部、中国人民志愿军政治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联络部、吉林省白城军分区、吉林省吉林军分区任职。1982年退出现役,任中央第二政法干部学校党委副书记;1984年光荣离休;1993年被司法部授予“司法行政一级金星荣誉章”。

开封地下党支部主要成员——郑州师范学校最后一任校长李蔚人。1922年10月出生,河南杞县人。1938年,16岁的他参加了大同中学师生组织的抗日游击队,参加了各种抗日活动。194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遂成立开封地下党支部,在汴开书店做掩护,多方联系学生,发展党的组织,党支部共发展党员25名,为解放开封准备了力量。开封解放后,被分配到开封市第四区人民政府任文教股长兼花井镇镇长。1949年6月南下到达武汉,历任武昌区教育科副科长、科长、教育局局长。1964年调回河南工作,任河南省政协行政处副处长、省文史资料委员会副主任。1971年,到舞阳钢铁指挥部702矿山公司工作,任基建处负责人。1978年后,先后任郑州师范学校校长、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副校长。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并入河南财经学院后,李蔚人于1985年离休。

冀鲁豫边区抗战老战士——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党委书记、校长张致远。1922年7月18日出生,山东省阳谷县人。七七事变后,失学的他一方面帮父亲看守小店,一方面自学阅读进步作品,深受影响。后来在冀鲁豫边区抗日筑先学院工作和学习。1944年秋,到冀鲁豫边区行署民政处工作;1946年初,调朝城县三区任副区长;1947年秋,被抽调南下建立地方政权,到豫皖苏区赴豫东工作,被分到二地委组织部,后去沈丘县沙河北参加土改。1956年春调郑州大学工作,任学校党总支书记。1980年冬,调郑州师专任党委书记、校长。1982年,省委省政府决定在郑州师专基础上建立河南经济学院,张致远任筹备组副组长。

3.弘扬红色文化,坚持以文化人

学校档案馆深入宝丰杨老庄、郑州孔庙等地进行调研,为校史研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2017年6月,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校史馆建成开放。作为学校的两大源头,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和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创建前后的光辉历程,为学校校史铺上了一抹鲜红的底色。

2018年夏天,档案馆带领大学生开展“重走办学路”社会实践活动,对宝丰、济源、开封、荥阳等十余处办学地进行了踏访,对70年的办学史进行了梳理,编写了《校史沿革手册》,制作了校史宣传片《从一九四八走来》,红色校史的宣传对全校师生和校友以极大鼓舞。

2018年11月18日,以“汇聚发展力量,不忘建校初心”为主题的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建校70周年校友论坛暨教育发展基金会成立大会隆重举行。校友们被学校前辈们的家国情怀和奉献精神所感染,纷纷表示将为社会和学校发展多做贡献。在校友捐赠仪式上,中瑞控股董事长万永兴校友向学校捐赠人民币一亿元,助推母校发展。

豫西行政干校是中原解放区干部培训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2016年,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旧址与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旧址一起,被河南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宝丰县政府拨款对豫西干校旧址进行了修缮。目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配合宝丰县文物局正在筹建豫西行政干部学校展览馆。学校拟在宝丰杨老庄建立“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旧址”纪念碑,把那段红色历史勒石以铭,昭示后人。结合当前开展的党史学习教育,学校许多部门已计划于年内到宝丰、济源等地开展“寻根之旅”,追寻红色故事,传承革命传统。

档案馆还以“教代会”提案的形式,建议学校在宝丰杨老庄、济源思礼乡、郑州孔庙等地建立纪念碑或悬挂“大学生德育教育基地”“传统文化教育基地”标牌;在郑东校区以“宝丰”“济源”等办学地名称命名校园桥梁,传承校史文化;在校园树立革命家、首任校长李一清塑像,供师生永久瞻仰;将郑东校区校园湖命名为“一清湖”,既是对李一清校长的纪念,也寓意全校师生坚守初心,干净担当,身心一清。

今年4月初,学校发文成立了“校史文化研究中心”,从在职、退职和离退休教职工中抽调得力人员组建研究团队,近期正在编辑《校史中的红色基因》和《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大事记》,中期将编撰《校史》和《校志》,远期拟根据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的创建过程,创作红色历史小说和舞台剧本,让红色校史历久弥新,赓续永传。

我们将继续讲好校史故事,传承红色基因。融注在“宽宏坚毅、兼收并蓄、自强不息、追求卓越”办学精神和“博洽通达、弘毅致远”校训中的红色基因,将激励广大师生厚植爱党爱国爱校情怀,培根铸魂,薪火相传,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而不懈奋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