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党史校史故事
中原解放区干部教育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的创建
2021-12-17 15:27  

1948年5月,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移驻宝丰,统一指挥中原、华东两支野战军作战。经过宛(南阳)西、宛东、开封、睢杞和襄樊等战役,消灭了国民党军队大量有生力量,除少数重点城市为国民党占领外,中原各解放区已连成一片。在这种形势下,开辟和建设中原解放区的任务迫在眉睫,解决解放区急需干部的问题亦成为一个突出问题。

1948年5月,豫陕鄂区撤销,分别建立陕南区和豫西区。豫西区作为解放战争时期较早的根据地,负有支援战争、支援新区的光荣使命。要建设好豫西区,需要大量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政策水平的干部。于是,中原局决定由豫西行署创办行政干部学校。

同年7月,豫西行署抽调曲乃生、戴汤文、高维英、张汉桢4人,到宝丰筹备建校。在中共宝丰县委、县政府协助下,他们将校址选定在宝丰城南5华里的杨老庄。杨老庄临近宝(丰)鲁(山)公路,交通便利,环境清幽。村中杨姓大地主逃跑后留下100多间瓦房,经简单修补,就成了一所规模可观的校舍。

随着筹建工作的进展,学校领导成员和机构设置逐步确定下来。校长由豫西行署主任李一清兼任(1949年2月,李一清奉调离职之后,高芸生升任行署主任并兼任校长);副校长先为曲乃生,不久曲乃生凋往中原局宣传部,由戴汤文接任。学校设办公室、教务处和总务科。戴汤文兼办公室主任,焦大铭任秘书,赵树才任教务主任,张力任副主任,张汉桢和刘子亮分别任总务科正副科长。到9月份,中原局在宝丰统一分配中原支队干部时,又派朱银生、牟平、许新生等到校工作。不久,为了加强学校党的领导,又建立了学校党组,张力任党组书记,赵树才任副书记,张道彰任党组成员。

在筹备工作基本就绪后,学校即发出招生广告,开始招生。《广告》明确指出:“本校以培养豫西区行政、经济、教育及其他民主建设所需之干部为宗旨,”“不分男女凡年满十八岁体格健康而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或具有同等学历者均可报名”。由于学校干部不足,招生广告发出后,除附近县由干校派员前往招生外,豫西大部分地区主要靠各级中共组织和政府宣传动员广大知识青年报名投考。考试科目有国文、数学、政治、常识等,笔试之后再进行口试和体格检查。后来,学校看主要靠知识青年报名投考,仍不能完成预定的招收学员人数,就组织力量到较远的地区招生。如1949年1月,张道彰到宛西各县招收学员百余人,在南阳靳岗编队(第13队)后到宝丰;1949年春,学员董向远又到舞阳一带招收了第14队学员。从1948年8月开始,豫西行政干校前后共招生4期1500人,编为14个队。

当时新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文化程度和年龄悬殊过大。有小学、初中毕业的,也有大学专科毕业的,甚至还有少数工程师之类的高级知识分子到校报考。这样,在年龄方面自然就有很大差距。根据这种特点,学校采取了按文化程度高低分别编队(班)的办法:把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学员编为研究班,由张道彰主持教学和辅导工作;把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学员续编为普通队(班),各队辖小队,小队以下设组,每队配以主任和辅导员。

学期规定为3个月。学习内容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中国革命基础理论,如《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论联合政府》、《新民主主义论》;还有现行政策、时事政治、革命修养等。学校没有专职教员,校队干部既是领导,又是教员。干校的学习生活十分艰苦,上课没有固定的教室,每人带个小凳子露天上课;学习有关党的重要政策时,由教务处集中全校学员作报告,上大课。各门均无课本,各队主任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员程度自编自讲。学员边听边记,听后进行讨论。然而,大家的心情是愉快的,精神是充实的,人人都有为建设新中国而努力学习的劲头。

根据党中央“争取、团结、改造”知识分子的政策,学校结合教学,重视抓好对学员的思想教育。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改造学员的世界观。鉴于豫西解放时间不长,学员原来受国民党反动宣传和封建主义旧思想旧文化的影响较深,对中国共产党缺乏正确的认识,不了解中国革命的历史和前途。学校首先给学员讲授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使其确立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然后又组织他们学习讨论毛泽东同志的重要文章和共产党的有关方针政策,使其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有一个基本了解和正确看法。认识到要彻底摆脱剥削和压迫,就必须争取解放战争的胜利,推翻国民党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建立光明的新中国。第二,加强学员的组织性和纪律性。学员们来自各个方面,各个阶层、大都没有受过革命的教育和约束。在学习期间对他们加强组织纪律教育十分必要。为此,学校除抓紧对学员进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教育外,还制定了学习、生活等制度,要求他们自觉遵守,养成集体生活习惯,增强组织纪律观念。这为毕业之后能够胜任各种环境中的工作打下了基础。

学校的生活比较艰苦。按行署规定实行供给制,干部和学员,每人每天1斤4两小米,3钱油、5钱盐,不供应白面,每天3顿都吃小米饭。由于当时交通不便,缺少运输工具,调运粮食时,学校就动员学员到距县城20华里的商酒务去背。还组织学员利用课余时间到地里挖野菜,以解决粮食标准不足的问题。学员的食具非常简单,每人一双筷子一个碗,每组一个瓦盆。伙食也很简单,基本以冬瓜、南瓜、豆芽菜为主。吃饭时以队为单位用盆子打来饭菜放在地上,大家围坐在一起分享。饭菜虽不好,但大家都觉得吃的十分香甜。健在的学员们至今还未忘记40多年前吃小米饭的生活。河南日报社的王伟说:“我吃第一顿小米饭时,端起饭碗掉下了眼泪,因为这是吃的革命的饭,是我参加革命的开始,心情相当激动,不以为苦,反以为荣。”

曾在戴汤文副校长身边工作过的许昌市工商管理局专业市场分局离休干部左瑞池先生介绍说:上课没有固定教室,学员坐在小马扎上儿在院子里露天上课,腿上放一块小木板用来放书做笔记。在院子空地的树上钉块木板当篮板就成了篮球场,房前搭个棚子就成了伙房。当时没有印刷、复印设备,有些文件、文告需要多份时,就在硬纸上用毛笔书写,然后覆上薄纸,用湿润的毛巾做成滚筒状在纸上来回滚压,一个底板可以印出十来张“复印件”。

学员住宿条件亦十分简陋,十几个人打地铺住在一间房里。老式民房门大、窗小,热天潮湿、闷气,冬天透风、寒冷。学员的行李都是自带的,被褥都比较单薄。入冬时,学校给学员发一件贴身棉衣,其他衣物全靠自备。简朴的生活反而使学员更加刻苦勤奋。他们除了白天听课、讨论之外,晚上还要围在一盏小煤油灯下学习到深夜。学校里呈现出一派奋发向上的氛围。

学员们丰富多彩的文娱活动活跃了学校的气氛。每星期六晚上,学校一般要开文艺晚会,各队会拉会唱的学员都参加演出。而平时各队课余、饭后的文娱活动,更是不拘形式,灵活多样,歌声笑语时时回荡在校园上空。1949年1月淮海战役胜利后,学校全体学员走向宝丰县城大搞宣传庆祝活动。漫画组、演讲队、街头剧、秧歌队活跃在大街小巷。

学校干部与学员之间,老学员与新学员之间充满了革命情谊。干部不仅关心学员生活,而且关心学员的进步,经常找学员嘘寒问暖,谈思想,谈感受。干部尤其关心年龄小的学员,晚上经常查看这些学员的被子有没有盖好。老学员也像老大哥、老大姐一样关心新学员。每逢新学员到校时,老学员都要到校外迎接,又是接行李,又是端洗脸水,使新学员一到校就感受到革命大家庭的温暖。

学员毕业时,研究班的学员大部分留校工作,担任各队辅导员,其他各队学员由豫西行署分配到各地参加工作。豫西行政干校创建之后,在宝丰毕业的学员约有500多名。1949年春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前,干校有一批学员约300人,响应号召随军南下。

随着解放战争的迅速发展和中原解放区形势的变化,1949年2月豫西行署迁驻开封。3月中共河南省委在开封成立,豫皖苏、鄂豫、桐柏区所属河南部分和豫西区划归河南省,并筹备成立河南省人民政府。1949年4月底,根据豫西行署的指示,豫西行政干校向河南省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开封搬迁。

为使学员旅途安全,迁校时把学生组织临时改为军事编制,暂称游击支队,由赵树才任司令,张立人任行军大队长,还编有宣传队、先遣队。5月初,全校师生徒步登程,沿宝丰、郏县、襄城、许昌一线向开封前进。途中天气骤变,风雨大作,但同志们情绪高昂,唱着歌曲,呼着口号,冒雨行进。到许昌,稍作停息,与南下解放军部队举行了联欢晚会之后,又继续行军。5月中旬,学员到达开封,暂住在河南大学附近和东大街一带。

1949年5月,中共河南省委以开封日报为基础筹建河南日报社。5月下旬,调豫西行政干校18人、中原大学学生20人参加筹建工作。经过紧张筹备,中共河南省委机关报——《河南日报》于6月1日创刊发行。与此同时,豫西行政干校改名为河南行政学院,由王晓舟任院长。这时有250名学员毕业,其中一部分到省直机关工作,大部分南下。南下途中又有一部分留在信阳地区,其余到江南新区工作。

此前,中共中央中原局、中原军区已于4月南迁武汉。原驻在河南大学校址的中原大学从5月起亦陆续南迁。同时,河南大学开始重建。6月,河南省人民政府将河南行政学院为河南大学行政学院,学员住进河大校园上课。从此,豫西行政干校胜利完成了党和政府所赋予的光荣使命。

6月7日,豫西行政干校第四期学员提前毕业,除部分留在河南各地工作外,大部分响应号召南下,播撒在湖北、湖南、广西、贵州等地,为当地政权巩固和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据湖南省工商管理局原党组书记兼局长端木长河回忆,他和妻子赵筱团都是豫西行政干部学校的学员,5月份他们被组织分配到中原支前司令部从事支援大军南下的工作;6月奉组织调动,随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下到汉口,被分配到华中支前司令部工作;9月被调往湖南省支前司令部工作。在过长江时,有人害怕去了回不来,于是开小差回去了。端木长河和赵筱团则相互鼓励,毅然南下。经过长途行军,他们来到湖南长沙继续开展支前工作。1950年支前工作结束后,他们接受组织安排,先后在多地多单位多个岗位工作,直到光荣离休。

豫西行政干校是中原解放区干部培训教育的一颗璀璨明珠。在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中诞生的豫西行政干部学校,是中国共产党为培养建设新中国急需干部而创建的一所革命大学校,是当年入校学员的革命起点,她的光辉历史是豫西区党委和行署乃至中原解放区史册上闪光的一页。

(本文根据有关史料整理,主要资料来自中共宝丰县委党史研究室于2003年10月编印的《刘伯承邓小平陈毅在宝丰》,执笔人:夏永)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