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党史校史故事
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的支前故事
2022-01-28 16:24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档案馆藏有一份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时期《树立劳动观念经验总结》,封面上贴有编号为0645的“郑州市解放周年纪念文化展览馆品名签”,所具时间为1949年10月。

该文开始第一段记述“本校创立于一九四八年十月,(郑州解放后)当时一般教职员、学生在旧社会里受坏习气的熏陶日久,生活表现大都是散漫怠惰;思想意识深含着爱虚荣、摆架子、轻视劳动的观念。寒假期间,一部分教职员参加讲习会,受过短期训练之后,了解了人类生活发展的原动力,在于劳动及劳动创造世界的真理。所以,上期开学之后,在政府倡导新型正规化教育的原则下,为了纠正以往思想上的错误,为了学校的改进与发展,第一步的工作就是建立全体师生的劳动观点,抱着大家劳动服务为克服困难改进学校的目标。”

然后,文章记述了学校为支前而迁校的过程:“今年三月间,政府号召动员支前。本校海滩寺校区拨归支前之用,令本校迁往张家门。本校奉到指示后,即动员全体师生在节约原则下,大家劳动从事迁移。当时教职员均能放下架子和学生打成一片,共同劳动,将全校公私物品以及学生打地铺用砖40余块,于一日内搬运完竣。嗣经检查工作,全体师生都参加了劳动,并且均极努力。只有学生秦振生一人私自花钱,在途中雇用土车一辆运了自己的行李等件,受到群众的严厉批评,他也坦白承认自己思想的错误。”

接下来,文章还记载了学校的支前故事:“迁校后,开始了动员支前工作。全校成立了支前工作委员会。组织宣传队、秧歌队、慰劳队等做了多次的街头宣传、家庭访问,启发了民众从事劳动生产,支援前线,并做了多次欢迎及慰劳过境大军的工作。通过这一活动,同学的劳动服务观念又提高一步。接着市府发布了学生参加南下架子车运输队的号召,本校学生自动报名者有25人,结果全市挑选5人,本校膺选者4人。随着架子车运输队南下,工作了两月之久,其中李泰兴一名,曾记了特等功;冯兰亭一名,曾记了一等功。”

此外,文章介绍了学校配合郑州市有关部门开展的卫生宣传情况:“今年5月间,本市举行卫生宣传周,本校全体学生分为25小组,划定区域,分途出发宣传。宣传办法采取家庭慰问的方式。每到一家,除宣传卫生的意义外,均能结合实际行动,代替民众打扫院落、清除垃圾,起了极大的带头作用。不但得到民众的良好反映,学联检查工作时也曾特别加以表扬。”

最后,文章对学校在历次劳动服务活动中取得得经验进行了总结:

一、教职员放下架子,深入群众,以身作则来领导学生,是容易鼓起学生情绪收到实际效果的。

二、通过实际活动进行思想教育,提高学生觉悟,才能发挥出来指导行动的伟大力量,证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正确的。

三、在群众行动中,个别不进步分子最易暴露自己思想上的错误。由于群众的共同制裁,能使其不自觉的错误行动,渐变为自动自发的改造。

(本文根据学校档案馆馆藏档案整理,执笔人:赵林华)


附件:

郑州师范学校的那些人那些事儿

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是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的两大源头之一。由于年代较远,其历史已经鲜有人知。在建校70周年之际,通过深入采访,郑州师范学校的那些人那些事渐渐清晰起来,并走进人们的视野。

校名的变更和校址的变迁

1948年10月郑州解放后,郑县县立简易乡村师范学校遂改建为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郑州东大街孔庙(今称文庙),校长晏象峰。

同年11月,河南第一行政区联立师范学校、省立汲县师范学校、省立中正中学师范部合并为郑州市立临时师范学校,地址在城北海滩寺。

1949年3月,奉市政府令,为支援前线,海滩寺校址被郑州市支前指挥部占用,学校迁至张家门。9月,郑州市立初级师范学校与郑州市立临时师范学校合并组建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校址从张家门迁至东郊飞机场。11月,学校又从飞机场迁至菜市街前华美医院(现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张家门分两院办学。

1951年,政府拨北郊机器窑(文化路北段白庙)公地106亩建设新校。10月,学校二院由张家门迁至机器窑新校址。

1952年9月,学校全部迁入新校区(现河南省实验中学校址),结束了分散办学的局面。

1953年2月20日,根据省教育厅关于学校名称一律取消“立别”通知精神,校名更改为“河南省郑州师范学校”,此后长期沿用。

1956年,郑州师范学校校址被占用,暑假后学校迁至杜岭西街原郑州市第四初级中学校址(今郑州幼师)。

1968年8月,学校迁至金水区原郑州幼儿师范学校校址(农业路4号院)。

1978年12月,教育部批准在郑州师范学校大专班基础上建立郑州师范专科学校。

建校初期的优秀教学团队

当时的郑州师范学校,名师荟萃,桃李芬芳。是建国初期郑州市汇聚多方人才倾力建设的一所高标准师范学校。

据我校档案馆馆藏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十月二十六日学校复课后《第一次校务会议记录》记载,出席会议者就有唐玉润、谢家驹、段庭栋、刘连山、杨庭燎等一批名师。

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前期,郑州师范学校师资力量强大,办学水平较高,为发展郑州市中小学教育和工农成人教育作出卓著的贡献。

河南省立郑州师范学校首任校长樊伯釐,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任省立汲县师范学校教导主任、校长。

第二任校长张宇瑞,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曾任淮北中学(敌后根据地“三大学府”之一)副校长,建设中学校务主任、开封师范教员等。

第三任校长王耀华,1939年参加革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早年曾任辽东地委、卫东县委宣传干事,博爱县委宣传部长。后转入教育战线,历任晋南一中、聊城中学教导主任,濮阳师范校长,郑州师范学校书记、校长,郑州师专校长等。1964年被选为郑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委员。

学校教员也多毕业于国内名校。国文教员王际亨、袁惺予,历史教员郭建发,理化教员岳振锳等毕业于北京大学;教育教员樊福荫、刘仲璜,国文教员黄仰度,历史教员徐永藩,博物教员宋平等毕业于河南大学;数学教员潘振华,地理教员白梦华等毕业于北平中国大学,等等。

学员吴有良在追忆当年的老师们时写到:“我们的老师质量高,如音乐老师李辰明、海老师都是郑州市内最优秀的老师。”他感叹到:“如果没有郑云鹏、郭良辰、陈焕堂、关竟秀、原循慈、孙德镇等老师对我的启蒙和教育,哪有我的高级师范学校的生活。”

艰苦岁月里的美好学习时光

50年代的中国开始掀起经济建设高潮,必须要有文化高潮的配合,国家要扩大初中、高中教育,就需要大量的初、高中教员。

郑州师范学校秉持为国家教育培育优秀教育人才的办学目标,在学员们初入学时进行大量的政治思想工作和专业思想教育,使学员们在学习初期即明确学习目标,端正学习态度,坚定学习动力。

学校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基础课全部是高中课本,除外语课未开,其他课程都要学习,语文、数学(代数、几何、立体几何、三角)、地理、历史、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等,专业课有教育学、心理学和各科的教学方法,特别是体、美、音。

学员吴有良在回忆录中写道:“来到师范时间不长,我的思想产生了波动,学校的形势教育和教员们的启蒙教育使我认识到教育工作的重要性。教育工作者是人类灵魂工程师,师范是培养工程师的地方,学习师范是光荣的,我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将来当好一名小学教师。”

学员们个个都十分刻苦学习,全班同学更是团结一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有的班级在期终考试中全部同学消灭了不及格现象,受到学校的表扬。

当时的生活十分艰苦,师范生当时是公费生,每月伙食费不会超过10元,全年多数时间吃的是小米和玉米,一般是大锅烩菜,1954年实行粮食定量以后则更加紧张;冬天天气特别冷、雨雪又多,床板上只铺点麦草。但学员们的学习热情却并未因此而减少。

学员们同时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在花园路、文化路旁种树,在人民公园挖湖凿山,为生病老师献血等。

学员苗得霖在《脚印》一书中曾记载,学校特别重视、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思想,再三强调教育的重要性,3年学习期满后极少数同学到党政机关,其余都到中小学作教师。

学员们知道毕业后就要到中小学任教,所以在业余时间有不少同学都自觉地在音乐房和教室里学练风琴和搞歌曲创作等活动。因此,毕业后的多数学员都能识谱、唱歌和弹琴。

学校十分重视音乐和体育,曾拥有一支70多人组成的大型民乐队,是郑州市一些重大活动的主要表演队伍。学校的女子体操队曾多次在全市比赛中获奖。

1982年河南省人民政府决定郑州师范专科学校停止招生,人财物等资源用于筹建河南经济学院。1984年,最后一届学生毕业,郑州师专完成了历史使命。

(本文原载于《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报》第541期02版,作者:孙玲 吴明晓 )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