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午两点刚过,第一教学楼307教室的门被轻轻推开,只见他匆匆走进教室,给电脑插上优盘,检查课件。两点十分,教室前排坐满了学生,厚厚的课本铺满了课桌,学生或写写画画,或端坐侧目思考。两点半,他走下讲台,环顾着教室里的同学,厚重的镜片也遮不住他眼里的笑意。正如那天他坐在我们对面,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纹路于脸颊浮现,像历经了沧海桑田,正孕育着这世间的潺潺溪流。
罗庆教授,自2005年进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工作以来,努力钻研教学与科研,立足科研,丰富教学。执教十五年来,致力将时代元素融于课堂教学,致力于培养走在时代前沿的下一代,致力于这场故事的续写。
他说,我不再讲故事了
他摆摆手,摇摇头,略带微笑说“我已经很久没和学生讲起我的故事了,既然你们要听,我讲讲也无妨。”罗庆敛起脸上的笑,理了理衣服,娓娓道来。
“研究生时,我从开封到郑州,竟觉得原来二个小时多的车程那么久。”2000年初,网络没有普及,信息相对闭塞、交通也不便利,罗庆坦言自己少了一些与时代接轨的机会。如今,社会已经迈入信息技术时代,他结合自己的科研成果,将最新、最前沿的时代元素融于课堂,让学生能及时掌握前沿的技术、方法和知识。计量地理学这门课程虽重在应用,但其专业的学术性语言却令很多同学头疼,正如罗庆所说“十分头痛”但又“十分实用”。他不会因为知识的晦涩难懂而自讲自话,也不会仅为调节课堂氛围而夸夸其谈,他将自己的浑身解数都用在这三尺讲台上,演示文稿上的文字总是简洁地囊括重点,他为了学生真正学会某个公式、某个定理而在黑板上不断地演示一遍又一遍,直到整个黑板被填充的密密麻麻,只为实现课堂“趣味和专业同在”的理想状态。
“我那个时候,去上学要走好久的山路。”罗庆回忆起自己的上学时代,教学基础设施的落后让他更能体会如今线上和线下授课方式的灵活多样。虽然关注大数据运用的他在疫情期间对网络授课方式能灵活应用,可他对新的授课方式仍保持自己的态度:“网络教学虽然发展迅速,但依然不可代替传统的面对面交流。”在学习之余,他喜欢和这群“充满朝气的孩子”聊天,倾听他们的欢喜或烦恼,在寓教于乐中给自己的课堂增添新的活力。
他说,他不再讲故事了,他不愿再把那些闭塞时代的遗憾讲给学生;但他愿意奔走,日日夜夜,为了找到教学与科研、过去与未来的契合点。
他说,我一直在路上
五岁就上小学的罗庆,似乎更能明白教育传承的意义。“我的小学是在仅有一对夫妻作为教师的山村小学度过,家里两代人都是他们教的。”恬淡又平静的生活给了罗庆不少精神力量。“当时的山村教育师资不足,教育水平不高,更加坚定了我想要学习文化知识的决心。”本科顺利毕业后,他选择报考了仰慕已久的河南大学研究生。
“决定性的事情几乎总是静悄悄一声不响地取得成功。”茨威格的这句话在罗庆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我没有太多功利性的目的,我只是那么做了。”在回想自己的研究生生活时,他这样说道,每天必去图书馆,每学期排名优异的好成绩在他看来是最为平常的事情。“人的成长有时候可能是一次体验”,罗庆在讲述自己一次科研调研时如是说,从河南灵宝市到陕西洛南县要经过一条几十公里的山路,左边是山,右边是河,“前一天晚上的雨太大了,那条路全部冲毁了,汽车不能通过,走了十多公里泥泞小路。”光是听着这两句话,那种惊心动魄的感觉便油然而生,但在罗庆看来,也仅仅是一次科研的体验,一次成长的体验。从2005年投身教学工作,无论是深入基层调研,还是亲身实践科研成果,他始终秉承着“服务第一”的态度去做每件事。
“资环第一届招的学生是47人,第二届学生是41人,第三届是37个人,第四届是63个人,第五届是65个人……”这是罗庆脑中关于资源与环境学院学生的最初印象。虽然看起来只是些简简单单的数字集合,但是这些数字背后藏着的却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拳拳热爱和极致追求,藏着的是他对每届学子的真诚奉献和用心守护。“我会根据课程内容布置作业,并对作业进行认真讲解,让同学们巩固知识点,让他们知道对在哪,错在哪。”罗庆在课堂上传递时代前瞻性信息的同时不忘立足教育本身,他常说的“教学是根本”在这一点也得到了完美的体现:操着一口不太标准的普通话,用学生的身高体重、饮食习惯来解释线性关系;考虑到实操有难度,不仅把操作步骤一步一步写下,还会在讲解时录制屏幕,给同学们留下许多自学材料。这些做法让学生真正融入课堂、学到新知,这也是他获得好口碑、得到学生届届相传的秘诀所在。
他说,他一直在路上,他一直在自我成长和带动学生成长的路上;他依然不停,岁岁年年,为了寻找答案,为了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
他说,故事还要续写
因为历史性的原因,罗庆起初并没有走上自己喜爱的经济管理,而是阴差阳错地进入到地理学这一领域。“我不遗憾,我觉得传奇。”罗庆面对当初的事与愿违,并不觉得意难平,“专业本身并无冷热之分,关键在于你是否可以成为那个不可代替的人。”回顾自己的前半生,他倒显得坦荡豁达了许多。
“教学是根本,科研是支撑。”十几年的不断探索,让他更加清楚地明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两者虽是不同的过程,但在罗庆看来,“教学是渐进的创新,科研是突破性的创新”。在提到他的科研项目时,罗庆稍显遗憾地说道“以前曾考虑运用大数据和深度学习的方法,来监测村庄房屋的高度、材质、道路状况和经济活动,由此来判断这个村落的经济状况,但由于自身技术和能力的局限性,到现在还未完成。”但创新正是需要现代和后代的不断续写,不断地更新迭代,才会在未来的某一天熠熠生辉。
学科综合和学科交叉的学术研究思路无时无刻启发着罗庆的“规划”思路。“国土空间规划的科学对一座城市或一个区域意味着最大的效率,意味着城市和区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每个人能享受到高品质生活。”反观他的学生,他则提出了“三有三平衡”的殷殷期盼。三有即有目标、有方法、有恒心;三平衡则是同学们需要结合实际和现实平衡好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关系、平衡好专业学习和课外活动的关系、平衡好理论学习和实践应用的关系。
他说,故事还要续写,续写教学科研精神,续写新的传奇故事。
教学与科研!罗庆一直在路上,他一直在翻新着教学与科研的故事,他一直在寻找着时代最新的方向,他一直在努力融合着新与芯的镶嵌。你看,他孕育出的潺潺溪流在阳光下层次分明,正奋力奔赴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