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三全育人故事
师道传承铭于心 君子不器路无涯——访我校财政税务学院副教授赵德昭
2019-07-31 17:26 作者: 高珍珍 李艺璇 胡冰月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新时代青年学生的历史使命,你们一定要胸怀家国,敢于担当,勇于奉献。今天的你们已踏上人生新的跑道,需要去攀登新的高峰,你们既是追梦者,也是圆梦人,不仅要心向往之,更要身力行之。”2019级新生开学典礼上,我校财政税务学院教师赵德昭的发言,既是对学生们的殷切期望,更是他在教师职业道路上不懈追求的写照。

1986年出生、执教不足六载的赵德昭,拥有着诸多身份和头衔:中共党员,经济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文明教师,河南省教学标兵,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财经政法大学青年拔尖人才,河南财经政法大学2016-2018年度十大师德标兵。赵德昭用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忍不拔的毅力,扎扎实实地走在属于他的人生道路上。

授业解惑 修己惠人

赵德昭的母亲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他坦言母亲对他的影响是潜在而又与生俱来的。在面临人生十字路口的职业选择时,这种影响就如深埋土里的种子,只需一场春雨的滋润,便能破土而出。那场春雨,下在了赵德昭硕士研究生毕业的那年。硕士生导师的肯定让他获得了直接免试推荐读博的资格,深思熟虑后,他果断放弃了考取公务员的机会转而选择继续跟随导师深造。赵德昭说:“最终选择走上学术道路,我的博士生导师许和连教授对我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他渊博的专业知识、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高尚师德,时时刻刻感染着我。”在读研读博的六年间,赵德昭勤奋刻苦、潜心学术,这也为他毕业后选择教师职业和学术道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014年6月,赵德昭来到河南财经政法大学财政税务学院任教。“我的第一堂课是充满遗憾的,甚至说是很失败的。”尽管进行了精心备课,向老教师请教,但是赵德昭的第一堂课效果并不理想。“为了从‘职场菜鸟'升级到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我必须给自己找到更多的历练机会。”赵德昭笑着说道。他选择通过加大授课量来打磨自己的课堂,2014年到2016年,他年均教学工作量达579个学时,是校定工作量的2.3倍。2018年,赵德昭荣获河南省教育系统教学技能竞赛一等奖和河南省教学标兵荣誉称号,这对勤奋钻研教学的他而言是充分的肯定和莫大的鼓励。

身为教师,传道授业解惑是职业责任,而赵德昭却更加重视怎么“传”和“传”的效果。与其一味说教,他更喜欢和同学们进行知识分享。在他看来,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相互的。课堂上,他将生动有趣的教学案例、时事热点与课本知识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下,他主动跟同学们交流,引导他们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培养他们的学术思维。他将自己读的书和好的学习资源推荐给大家,践行着分享知识的教学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学生眼里的他更像是“知心大哥哥”。他利用课余时间与学生们交流谈心,开展“青年夜话”活动,为学生们指点迷津。他常说:“在学生成长的道路上,老师的身体力行就是最好的规则教育。我们自己一定要行得正,坐得端,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在和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我也从他们身上学到了很多新的知识和优秀的品质。”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位八五后青年教师始终以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并将帮助学生成长成才的重担扛在肩上、放在心上、抓在手上。

砥志研思 笃行致远

黄沙古渡口,仗剑啸西风。赵德昭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无论是教学还是学术研究,他都倾注满腔热情。“在高校任职后,我越来越感到,有情怀的学术研究才有生命力。”从大山里走出来的他,时刻记着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赵德昭的博士论文研究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农民工问题,他说自己未来的研究也会一直与“三农”问题有关。面对漫长而未知的科研道路,赵德昭正在用对科研的热爱和坚持、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以及崇高的学术情怀披荆斩棘、一路前行。

赵德昭在学术研究上的坚守和努力结出了累累硕果,他已在《金融研究》、《财贸经济》、《南开经济研究》、《财政研究》、《科学学研究》、《经济学家》等多家重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0余篇。2016年6月17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和青年项目立项结果》公布,赵德昭申报的课题《地方政府财政治理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就地城镇化问题研究》成功入选。

诸多科研成果的背后,是超出常人的付出和无人问津的心酸,赵德昭说:“科研最难之处在于要坐得了冷板凳,经受得了拒稿,耐得住寂寞。”在取得科研“真经”之前,每个人都要做科研道路上的“苦行僧”。“我的学术之旅才刚刚起步,那么多优秀的学术前辈都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为了弥补自身差距,他调侃自己有时候“不得不做凌晨四点的秋实街守望人”。

保持对已知领域的热情和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坚持做“有品位的学术研究”,有所为有所不为,这正是赵德昭在科研路上最真实的写照。面对取得的科研成绩和荣誉,他时刻告诉自己要“保持清醒的头脑,要更加谦逊和加倍努力”。他知道自己未来还有更长的路要走,还有更多的难题需要去面对。

坚定操守 见贤思齐

《晏子春秋》曰: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一个人成长的环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的一生。如果说母亲对赵德昭的影响是平静而有力的,那么父亲对他的影响则是强烈且坚定的。赵德昭的父亲是参加过越南自卫反击战的老兵,一直以来都是他的榜样和骄傲。作为军人的孩子,正直、诚信和善良是父亲给予他的基本信条,也是他的坚守。一路走来,满载荣誉时,父亲会提醒他戒骄戒躁、加倍努力;跌入低谷时,父亲鼓励他不要气馁,要砥砺前行。

如果家人对他的支持体现在工作生活方面,“偶像”带给他的则是精神上的动力。在受访时,赵德昭多次谈到全国道德模范、最美教师的范例。八零后的小学校长、时代楷模、全国道德模范张玉滚,十几年如一日坚守大山深处,只为改变山里娃的命运,托起大山的希望。“2019年河南最美教师”李化勇,在38年间用小船撑起了罗山县彭新镇的未来,被称为“灵魂的摆渡人”。一个个楷模让赵德昭明白,教育不仅是默默无私的付出,更是不忘初心的坚守。

教师这份职业,蕴藏着取之不尽的精神宝藏,激发着赵德昭永无止境的攀登欲望。他说,“即便有一天你被生活压得透不过气来,也一定要留一份精神上的高贵给自己,无论何时何地,它只属于自己”。对于一名优秀的青年教师而言,这不仅仅是教书育人的高尚师德,更是对社会责任和家国情怀的坚守。

不为轩冕肆志,不为穷约趋俗,是他在教学、科研和人生路上的坚定选择。他说:“财政人的终极使命,便是追求社会的公平与正义。”青年教师赵德昭一直谨记,自己因何而来。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