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三全育人故事
择一事终一生是热爱,做人梯向前进是责任——访河南财经政法大学李新安教授
2023-12-18 07:18 文/侯欣汝、洪冰冰、吕孟臻、郭大鹏 图/由受访者提供 

初到李新安教授的办公室,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冬日的阳光透过书柜玻璃,映在一排排书脊上——这是李新安二十多年的智慧来源与创作成果。从教学到科研,他始终秉持一名高校教师的责任担当,在经济学领域诲人不倦、笔耕不辍、精进不休。

李新安教授

厚积薄发:“一定要积极主动多学一些东西”

读书是李新安的最大爱好。大学时,除了所就读的生物学专业书籍外,他对经济、管理类的著作也颇有涉猎。他读书不偏颇,大部头的名著和原版书爱读,《中国青年》《读者》《青年文摘》等读来也饶有兴味。在他看来,“自己的专业是你的立身之本,专业之外感兴趣的领域也可能成为发展的机会。知识面越广,你作决定、作选择的时候就会有更多的参照。”

因为读书,李新安藉以文字与优秀的人对话,并被他们身上拼搏奋斗的激情所感染,同时深刻预见国家未来经济建设蓬勃发展之势。因此他结合自己的兴趣,决定读研究生时放弃生物学,转而投身经济学领域。

回忆起自己考研究生的那段时光,李新安感叹连连。本科毕业后,他被分配到高中任教,虽工资待遇不错,但他不甘于现状。“我想着还是要走出去,还是要去读研究生,现在看来这个是对的。” 下定决心考研后,一切障碍都无法阻挡李新安的脚步,“我这个人,不做决定就算了,一旦决定了就会立刻去做、全力以赴。”李新安回忆,研究生报名要线下进行,但他所在的县城并没有考点,于是他趁着学生放秋假,专程跑到焦作报名考试。此时,距离考试仅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

“我当时抱着的是一定要考上的心态,没给自己留其他选择的余地。”那段时间,李新安每天早上五六点钟起床,洗把脸就开始看书,有教学任务就先完成教学任务,其余全部时间都拿来复习备考,不给自己一丝一毫懈怠的机会。在可利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跨专业考研的难度无疑是巨大的,除英语等常规课程外,李新安还要重头学习经济学专业课。聊到这里,他不禁感慨:“一个人的成长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一定是前期的努力成就了现在的自己。同样以后要达到什么样的目标、要走多远的路,也取决于我们现阶段的努力。这中间一定有一个时间积累的过程。”

李新安部分代表性著作

此后,无论读博还是参加工作,李新安几十年如一日地秉持着积极主动的人生态度,不断提升自我,用一篇篇论文、一项项课题描绘自己的华彩人生。他先后在《中国软科学》《南开经济研究》《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等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区际产业转移与产业链整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学术专著9部,主持或主笔完成国家级、省部级项目40余项,获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等省级奖6项,先后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优秀青年社科专家等,承担的多项委托应用性课题被省政府及相关部门采用,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

服务社会:“做研究要立足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

高校的五大职能有三是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在李新安看来,一名优秀的高校教师不仅要把书教好,还要发挥高校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的重要作用,立足现实问题,解决现实问题,做到学有所用、学以致用。基于这样的治学理念,李新安早在2005年和2016年接受相关部门委托就主持完成了我省第一个现代服务业发展规划和第一个河南省科技服务业发展规划等研究成果,这些应用研究分别被省政府以“豫政文〔2005〕30号”“豫政文〔2016〕5号”颁发,完成其他的应用成果也被相关部门用于决策实践,为一定时期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李新安聚焦于区域产业创新发展主题,顺应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对一定时期内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有全局性、长远性、关键性的问题,作出了很有说服力和前瞻性的研判分析。他指出,产业创新体现了全球科技前沿的发展趋势,更是打造我国产业升级新引擎、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新需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我们面向前沿技术和新兴领域,抓住全球产业体系重构重塑结构和布局调整过程中孕育的新机遇,勇于开辟新领域、挖掘新动能、制胜新赛道。

李新安参加学术会议

2017年,李新安牵头组建了“河南省区域产业创新与发展软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省级研究平台。这个省级平台申请之初就确立了服务社会的任务——以贴近决策为导向,重点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和决策新需求的前瞻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展开针对性研究,努力建设成为河南省产业创新发展领域的战略智库。

基地建设过程中,李新安以项目研究内容为主要选题,培养了10余名硕士研究生。基地成员中多人次入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专业技术二级岗、河南省高层次人才等计划项目,打造了一支特色鲜明、有持续研究能力的高水平学术团队。

几年间,基地整合经济、管理与公共服务等领域学者,以多学科的视角和问题导向,面向学科前沿,瞄准国家和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凸显研究方向特色和优势,持续加强有组织科研,集聚力量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为引领开展原创性科研攻关,研究新时代高质量发展问题。

2017至2022年间,该平台完成和在研项目26项,其中包括国家或省部级高层次项目19项、2023年度河南省高校哲学社科基础研究重大项目1项、市厅级项目11项。发表论文21篇,科研成果获奖励13项,其中获河南省政府发展研究奖、河南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各1项。研究报告《河南企业技术创新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对策研究》成果被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采纳。平台中心负责人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绿色制造视角下中国OFDI全球价值链嵌入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全球价值链嵌入视阈下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偏向的碳减排机制研究》,主持完成教育部项目1项、河南省软科学重点研究计划项目2项,主持完成河南省“十四五”重大科技计划招标课题,核心内容被纳入《河南省“十四五”科技创新和一流创新生态建设规划》编制,产生了较好的社会效益,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评价。

看到自己的研究被有关部门采纳,真正转化成了惠及人民的成果,受到社会的认可,李新安心中感触良多:“能为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这本身就是最大的收获。”李新安说,无论是接受委托项目,还是外出所作的学术报告,背后所代表的是自己的学校,科研成果被省政府等部门采用转化为政策,这也是对我们学校的认可。

育人不倦:“教师就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职业”

“做心里有爱和有责的教师”,这是李新安对自己的要求,“作为一名教师,肩负育人子弟的责任,既要有专业相关知识的深厚底蕴,又要有教书育人培英育才的爱心,通过自己的言传身教潜移默化,正向影响学生的做事与做人。” 这些年,他先后主讲《产业经济学》《产业经结构理论与政策》《区域经济管理》《国际经济学》《高级管理学》《技术经济前沿》等课程,用热爱擦亮漫长的岁月,爱教育,爱学生,站上三尺讲台,耗费十分心血。

教学中,李新安始终将自己放在学习者的位置,从学生和社会需要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并结合专业课程,探寻学科领域前沿的最新知识,在课堂上与同学们分享研究过程中的收获和感悟,用终身学习的态度感染影响学生。他说:“与学生一起学习,这也成为我从教生涯中的温暖,陪伴着我持续前行。”

李新安在给学生上课

除课堂教学外,李新安还十分注重指导本科生完成实训、实习和毕业论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整理资料以及用数据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视角,以一名职业工作者的身份完成各项教学实践工作。在培养研究生层面,李新安选择尊重学生兴趣,在学业、就业和科研方面给予学生充分支持,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研究、生活习惯,注重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能力。“研究生这个阶段,视野一定要开阔,一定要接触最深的、最前沿的东西,知道这个领域最前沿的东西是什么。”每当他在外作讲座、报告后,都会在课堂上抽出一部分时间将讲座、报告的核心要点讲给学生听,让大家了解学者和社会是怎么关注这些最新问题的,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职业精神。

李新安经常对学生们讲,一定要用好大学里最重要的三个资源:老师、同学和图书。“教育是一个人影响一群人的职业,老师的一句话可能会影响学生的一生,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们多去接触老师,从前辈身上汲取经验和智慧。”“一定要有这样的思想:我到这个学校时可能不是最优秀的,但我毕业时一定要比很多人优秀很多。”“要多去图书馆,多读一些自己感兴趣的图书,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这些看似无用之用在未来可能会给你更多的选择机会。”他如是说。

“让自己成为一束光,不一定很亮,但一定要温暖自己,同时也照亮别人。”这是李新安的自我表达,也是他对学生的殷殷嘱托,贯穿了他几十年的教学生涯。他将责任和热爱化作点滴甘霖,以一流教学促进一流科研,以坚实的科研支撑教学,融入学科和时代而精进发展,践行着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自我承诺。

春风化雨,桃李万千,当笔者请李新安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职业生涯时,他略作思考后温情作答,“我觉得是幸福。作为培养人的职业,看到学生的点滴进步都能让我感受到职业幸福感,我真心热爱这份职业,也在热爱中感到无比幸福。”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张睿;编审:刘军;签审:张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