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 党史校史故事 | 三全育人故事 | 奋斗成长故事 | 建功立业故事 | 守望相助故事 | 学校首页 
 
 
  三全育人故事
财大的先生们丨李嵩誉教授:在“尘中炼”中攀登学术高峰
2024-12-23 17:52 视频/郭大鹏、张雅寒 

李嵩誉,女,中共党员,法学博士,经济法学院(环境法学院)学术院长,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环境法基础理论、自然资源保护法。

近日,《财大的先生们》采访了李嵩誉老师,经济法学院(环境法学院)青年教师尚毓嵩与李嵩誉一起作了访谈。

丨高端学术论文是怎样炼成的

李嵩誉在《法商研究》2024年第6期发表了《〈民法典〉绿色原则司法适用中法益的冲突与协调》一文,体现了她深厚的学术功底、在学术论文写作上寻找研究空白的技巧和在内容梳理上的独到见解。

李嵩誉在访谈中谈到,论文是解决问题、发表观点、传达思想的,因此论文首先要有问题意识,解决我们实际生活中的理论或者现实问题。在寻找研究主题时她发现,关于适用绿色原则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案例有很多,但有些问题并没有被很好地解决,反倒引出了新的矛盾和冲突,继而发现对于受损的救济还鲜有法律的规定。因此,她提出了适用绿色原则的条件标准对受损权益主体的利益进行补救的途径、方式和标准。

采访中,李嵩誉还引用了王阳明提出的“事上磨、心上修、尘中炼”来形容做学问的艰辛。在她看来,“磨”和“修”是“尘中练”的前提和基础,只有通过“尘中炼”对“磨”和“修”进行检验,才能发现论文是否有社会绩效,是否有利于社会高质量发展。

李嵩誉长期致力于农用地资源保护和环境治理问题研究,对《农村土地承包法》修改提出了完善建议,对《耕地保护法(草案)》提出了建设性建议,相关农用地环境治理建议有效地转化为地方性规范。主持国社科等省部级以上课题1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5部;在《现代法学》《法商研究》等高端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多篇被《新华文摘》《人大报刊复印资料》等全文转载。

丨每位老师身上都有几层“棉被”

采访中,李嵩誉讲了一个有意思的小故事:有一天师父问徒弟:“寒冬时节,棉被放在床上是凉的,可是人一躺进去就变得暖和了,你说是棉被把人暖热了,还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徒弟一听笑了:“师父,你真糊涂呀,棉被怎么可能把人暖热了,是人把棉被暖热了。”师父笑而不语。

在李嵩誉看来,她所在的环境法团队就像每位团队成员的“棉被”,每位成员又依托这个平台,取得了一些可喜的学术成果,“温暖”了整个团队。不仅如此,团队背后还有学院和学校作保障,每位老师正是在团队、学院和学校“棉被”的呵护下,才得以安心做学问。

谈及此,她讲述了环境法团队的成长故事。环境法团队2010年成立时只有两三个人,2016年从经济法教研室独立出来成立了环境法教研室,2017年录取了第一届研究生。现在,环境法团队的不仅师资队伍发展到十余个人,还被评为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在招生和人才培养上,研究生的招生规模从最初的两个人增加到每年招生十多个人,毕业生们有的进入中国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学府继续深造,有的则入职政府机关或司法机关;在科研上,团队从做省级项目,到立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重点项目,在《中国法学》《法商研究》《现代法学》等学术期刊发表了近50篇论文。目前,借助法学高峰学科平台,团队发展形势进一步向好。

“个人的成长与环境是辩证统一的,每位老师的成长,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关爱和支持;反之,只有每位老师都发挥正能量,团队才能共冷暖、同繁荣。”李嵩誉如是说。

丨服务社会,滋养教学科研

李嵩誉在受访时谈到,除了正常的教学活动,不少老师在校外都有一些学术兼职,这不仅能够滋养、丰富老师们的科研成果和教学经验,还能提升学校的社会影响力,对老师个人、对学校都大有裨益。

李嵩誉在社会服务方面有不少业绩,得到了学术界和实务界的广泛认可。她兼任了中国法学会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研究会环境法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人大常委会环境与资源保护工作委员会委员、省政府法律顾问专家库成员,以及省人大立法专家。

花开从来不一朵,万紫千红满堂春。李嵩誉所在的环境法团队近年来在社会服务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他们的努力下,学校和生态环境部黄河流域生态环境执法局共建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与法治建设基地,与河南省生态环境厅建设了绿色发展共建的政策与法治研究基地。作为河南省的立法基地,团队深度参与了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环境保护的立法,对黄河保护法修改建议稿提出了修改建议,并被全国人大法工委采纳,产生了积极的社会效果。

丨寄语青年教师和学生:勇于探索,敢于超越

采访最后,李嵩誉送上对青年教师和学生的寄语。她表示,老师是探索未知领域的引领者,要努力培养创造知识的一代人,而不是简单复制知识的一代人,要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要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学生则要敢于超越老师,只有他们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才能一代比一代强,我们的国家和民族才能有更好的未来。

(供稿单位:党委宣传部;审核:丁勇;编审:乔现伟;签审:丁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 河南财经政法大学 豫ICP备13002877号-2

郑东校区:中国·河南·郑州市金水东路180号 文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80号 文南校区:郑州市文化路90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