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将到远方去,历经长期的蓄力,不冲动不盲目。”镜头前的张珑献从容自信,眼神清澈而坚定。怀揣对文学的热爱,她以读书为积淀,以行路为方向,奔走在到远方的路上……
“文学与写作是我生命中的一部分”
“文学和写作是从小陪伴我长大的东西。”张珑献自小便与文字结缘。
今年18岁的张珑献出生于洛阳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母亲是高中语文老师,父亲则是高中数学老师,家里浓厚的学习氛围给她带来很大影响。家中的四个大书架上满载着父母的藏书,左图右史,琳琅满目。在四方书架下,张珑献常常沉浸其中,文学的种子悄然在心中扎根。
每周一次的家庭聚会是张珑献家的传统。全家人坐在一起,大事共同商议,小事交流分享,这种民主开放的家庭相处模式也助益她的文学创作。在一次观看《感动中国》节目时,张珑献为其中炽烈隽永的颁奖词所深深感动。惊叹于文字带来的令人热血澎湃的力量,她期待用自己的文字去“传递一些时代精神和价值追求,让更多的人感受人间的美好” 。心怀热爱,张珑献开始了她的写作之路。
起初她只写一些短篇随笔,每每写完她都会拿给母亲看,母亲会先肯定、再指导,帮助她进一步修改完善,她也时常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交流写作心得。在热爱与努力的浇灌下,她的写作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在一次比赛中,张珑献认识了中国文学评论会会长白烨先生,“他给了我特别大的启发和帮助,还为我的书写了序言。”文学名家的提携让她备受鼓舞。父母、老师、朋友也都见证着她的成长。
张珑献善于观察和体验生活,从生活中发掘写作灵感。“身边有很多人和事,经常会触动我的心灵,我就会随手将它们记下来,作为我写作的灵感。”《十九天》就是她结合亲身经历写奶奶生病的过程。点点滴滴的生活碎片从备忘录中翩跹而起,落于纸间化为栩栩如生的生活素描。
“我希望我的文风是多元化的,我也正在尝试写一些新的内容。”从初中时期的感性到高中时期的理性,张珑献的写作风格随着日往月来的时光渐渐成长,而文学写作一直以一种鼓励和督促的方式,陪伴在张珑献身边。
“年少的我对远方充满想象”
“对于远方,人们总是有一种超乎常理的执念与向往,认为所有的美好都在远方,年少的我对远方也充满了想象,想象着到达每一个憧憬已久的地方。”
《到远方去》是张珑献出版的一本散文集,收录了她从初三到现在的部分作品。全书分为叩问和微光两部分,叩问篇是她的游历所感,微光篇则是她的读书所获。
作为全书的开篇之作,张珑献在《洛阳怀》中向读者展现了一个古韵古香的洛阳古都。“城内的古钟楼在岁月淘洗中已显斑驳,而白马寺依然神圣肃穆、佛香萦绕、生生不息,这是洛阳文化中最虔诚、最纯净的一部分。烦恼、遗憾、喧嚣,经年可忘。”清晨的白马寺留下过她的足迹,小巷里浓郁扑鼻的香汤是她熨至心底的滚烫。作为土生土长的洛阳人,张珑献深爱着她的家乡,“洛阳是一个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景观美丽的城市,所以我的作品中经常出现洛阳这个地方。”在她笔下,《醉洛阳》《千古洛阳,溯世之书》等都记录了她挚爱的家乡。
旅行是张珑献生活的一部分,她在旅行中找寻远方。因为喜欢鲁迅先生,她去过他的故乡——绍兴,“寻访了鲁迅故居、三味书屋、百草园、土谷祠等,感受到这座城市依然存在着的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她擅于将兴趣所至与亲身体验相融合。“我对一个地方感兴趣,不只是因为它的文化底蕴,可能是我看到了它照片里的一棵树,一朵花,如果我很喜欢,我就会去看看。”
《到远方去》微光篇是她的读书所感,每每读有所获,她都会记之以笔墨。《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人类群星闪耀时》等等,她从名家作品中汲取思想之源,灌注于灵感之海。张珑献最喜欢的作家是鲁迅先生,他对黑暗的批判、对光明的向往、对民族的期望,都化为文字,力透纸背,让读者体察到处世的真实与警觉,从而反观和审视自己。“我在他的作品里深刻感受到文字的力量和文化精神对国民的深远影响。”张珑献说。她认为阅读与写作是一个输入和输出的关系,只有大量地阅读、充分地输入,才能更好地输出。
海子曾言,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很多人憧憬着远方,却对远方感到迷茫。何为远方?张珑献有自己的理解,“我认为远方是两个方面,一是现实世界的远方,我想走到更多的地方,认识更多有趣的人,了解更多有趣的事;二是写作上的远方,我想要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在写作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让写作这个爱好陪伴我一生。”叩问每一扇未知世界的门,撷取每一段微茫照耀的光,都是她到远方去的路。
“十八岁的年纪,不想给自己太多定义”
外放、多元,张珑献这样形容自己的性格。“我喜欢摄入更多的元素、了解更多的东西。”她曾参加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竞赛,并以省一的成绩进入国赛。高考后,她选择了自己感兴趣的金融专业。如今成为一名大学生,身份的转变让张珑献更加成熟坚定:“首先是把学业搞好,学好专业课,在多元化的学校里全面发展。”文学和写作作为爱好将一直陪伴在她身边。
“在梦想的路上,谁不是走得磕磕绊绊?”《到远方去》中有这样一句话。关于梦想,她说,“我的梦想就是做一个幸福的人,让社会也幸福,国家也幸福。很简单的两个字就是幸福。”为着幸福,她心里念着,也身体力行着。她曾在疫情期间参加志愿活动,帮行动不便的老人买菜送菜,批量送口罩给环卫工人;用自己的稿费资助一些贫困学生……在大学期间,她想学好金融专业,用知识回馈社会,并立志创办一个公益基金会,让更多的人得到帮助,过上幸福的生活。
作为河南省青少年作家协会会员、河南省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张珑献曾先后获得叶圣陶杯全国中学生新作文大赛现场决赛全国一等奖、全国青少年冰心文学大赛全国金奖等荣誉。年少成名,荣誉萦身,她却并没有感到压力。“我觉得写作是一个自我超越的过程,我在写作里面获得的是自我成就感。荣誉是外在对我的一个肯定和鼓励,但它不是最终促使我去写作的内在动力。”对她而言,内心的热爱,是她不断前行的力量。
“远方不是脚到达的地方,而是心超越的地方。”凡此过往,皆为序章。在未来,张珑献将继续跋涉于写作的路上,用崭新的视野、丰富的知识,书写一名金融学子不断求索、心怀家国的理想之路。坚定脚下的步伐,追寻心中的远方。